『壹』 勞動生產總值如何計算
勞動生產總值=(本年應發職工薪酬總額+本年計提折舊總額)+(本年回營業利潤答+本年政府補貼-本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本年投資收益)+(本年應交稅費總額-本年應交企業所得稅-儲備糧油差價款本年應補數-預算彌補虧損及補貼本年應補數-本年度應收出口退稅款)。
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成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
2,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要素原始收入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4項之和。
3,支出法,是從可供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之和。其中最終消費可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可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科技活動中所購置的科研固定資產也包括在其中。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勞動生產總值如何計算?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貳』 GDP的測算方法有幾種,每種如何計算
GDP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總產出-中間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1、總產出:是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既包括新增價值,也包括轉移價值,反映一定范圍內各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總規模,也叫總產值。總產出按生產者價格計算。各主要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如下: 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農業總產值,按產品法計算,即以核算期農產品產量乘單位產品價格求得,其中農產品產量包括生產者自產自用的農產品產量。 工業總產出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同一企業內部產品價值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在實行增值稅後,工業總產出等於工業總產值加銷項稅額。 建築業總產出就是建築業總產值,指建築企業或自營施工企業單位在核算期內自行完成的工程價值。具體包括建築工程產值、機器設備安裝工程產值、房屋、構築物修理產值、非標准設備製造價值。建築業總產出一般按完成工程實物量或進度乘預算單價計算。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是核算期內各種運輸郵電業務的總收入。具體包括公路、水路、航空、鐵路、管道等運輸總收入,電話、電報和傳送郵件等郵電業務營業收入。 批發和零售業總產出等於商業附加費,也就是商品的銷售收入凈額減去商品銷售成本,即通常所說的毛利。為了避免流通過程中的重復計算,保持商品購進價格的一致性,需要扣除對外支付的運輸費和裝卸搬運費。 住宿和餐飲業總產出等於其營業收入。 銀行業總產出等於金融媒介服務活動的虛擬服務收入加實際服務費收入。 保險業總產出等於保費收入與理賠支出之差加其他營業收入。 房地產總產出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業總產出、物業管理總產出、房地產中介服務總產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務總產出。 其他服務業總產出,按營利性單位和非營利性單位兩種情況分別計算。營利單位的總產出就是其營業(業務)收入,如社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非營利單位主要是事業、行政單位和社會團體,一般沒有經營收入,或有少量的經營收入但抵補不了支出,這些部門的總產出就是核算期內為社會提供服務發生的費用,按經常性業務支出加虛擬固定資產折舊,不計算營業盈餘。 2、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一定時期內在生產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如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因此,各部門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是與其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相對應的,如工業總產出按工廠法計算,工廠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那麼其中間投入就應該按生產中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計算;農業總產出按產品法計算,其中間投入既包括外購的也包括自產自用的中間產品(如種籽、飼料)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易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3、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是生產單位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價值超過了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中間投入價值後的差額部分。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GDP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在投入產出中也稱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GDP。計算公式為: GDP(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1、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勞動者通過各種渠道從生產單位獲得的一切貨幣形式和實物形式的收入和個體勞動者通過勞動而獲得的收入。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工資,二是福利,三是從利潤或成本中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相當於工資性質的勞動報酬,四是實物性收入,指農民自產並用於個人消費的農副產品的價值,以及勞動者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從單位得到的實物的價值。 2、固定資產折舊:是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中所消耗固定資產而提取的價值。固定資產折舊並非本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而是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的價值,是屬於轉移價值。GDP之所以包括這部分轉移價值,是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是從固定資產中游離出來作為折舊進入成本,記入成本中的折舊也作為折舊基金被提出來用於新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入企業的資金循環運動,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樣消耗完畢,從這個角度講,它類似於增加值的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餘。另外,從收入的角度考慮,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可以避免由於把折舊計算在中間投入中,因折舊的大小不同而帶來營業盈餘的大小不一,從而造成增加值的波動。而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就會避免這個問題。因此,如果把折舊計算在增加值中,既可以提高GDP計算的准確性和一致性,也可以增強GDP的可比性。 3、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銷售稅金,二是進成本的稅,指國家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活動而徵收的稅金,但有的行業把這部分稅統一作銷售稅金處理。三是各種附加和規費。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某些部門的補貼,包括糧食企業的價格補貼和企業政策性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要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購買貨物、服務進項稅額之差)。 4、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它是常住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對固定資產進行了補償,對勞動者進行了分配和上繳國家稅金以後所餘下的份額。 (三)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GDP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1、最終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其中,居民消費是常住單位居民在核算期內滿足個人最終消費需求而購買的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包括商品性消費、文化生活服務消費、住房及水電氣消費;政府消費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為了滿足公共的需要而向全社會提供的服務,以及企業為了滿足企業職工的公共需要而向他們提供的服務。 2、資本形成總額: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的合計,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固定資本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末與期初存貨變動的價值。 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庫存增加 庫存增加=期末庫存額-期初庫存額 3、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總額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地區凈出口還包括流入和流出。 凈出口=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口總額 從理論講,通過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不同方法計算出的GDP是相等的,即生產法計算的GDP等於收入法計算的GDP,也等於支出法計算的GDP,稱為三面等值。也就是社會最終產品的生產及收入分配的結果與最終使用應是相等的,因此必須保持三種方法的計算口徑一致。但在實際計算中,由於資料來源不同,計算結果會出現一些差異,稱為統計誤差,是正常的。三種方法各有特點,相互補充。就我省而言,核算年度GDP時三種方法都採用,核算季度GDP時通常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
『叄』 企業財務會計決算報表 中勞動生產總值怎麼算
簡單可以按會計科目 生產成本本年借方累計數+自製半成品借方累計數。
工業總產值包括: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及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
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並在報告期內不需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合格、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的價值總和。本期生產成品價值不包括用訂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和對外銷售的半成品。
本期生產成品價值的計算公式:本期生產成品價值=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數量,本期不含銷項稅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凡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有變動,或同一種產品在同一時期有幾種銷售價格的,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
若一個生產周期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乎均銷售價格計算。實際銷售價格是指產品銷售時的實際出廠價格。
(3)房地產勞動生產總值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中,這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核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1、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總產品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國內生產總值。
2、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按收入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等於國內生產總值。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按三種方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的是同一經濟總體在同一時期的生產活動成果,從理論上講,三種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踐中,由於受資料來源的影響,要保證結果完全相等幾乎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
生產總值_網路
『肆』 房地產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怎麼算
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果或能力。【注意】①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計算。如:10件/小時;二是用單位產品中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如:2小時/件。②兩種類型:個別勞動生產率——是指個別企業、個別勞動者生產某種產品的效率。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部門、某一行業生產某種產品的效果或能力。實物勞動生產率是指根據某種產品實物量計算的平均每一職工(或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這是通過產品實物來反映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勞動效率指標。我國目前有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通稱全員效率)和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兩個指標。其計算公式為: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全員效率)=產品產量/全部職工平均人數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產品產量/生產工人(包括學徒)平均人數計算實物勞動生產率的產品產量,是報告期生產的,並符合質量標准或合同規定的合格產品產量。不包括不合格品和廢品的數量。
『伍』 財政年報基本情況錢裡面勞動生產總值怎麼算
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了解這些計算方法對於科技統計而言也具有一定意義。
第一種方法叫做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成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中間投入是各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種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資產折舊,也不包括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科學研究活動也計算增加值,與生產活動不同的是它屬於非營利性服務業,因此增加值按經常費用支出進行核算。
第二種方法叫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要素原始收入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4項之和。科技活動中支付給科技活動人員的工資和勞務費也包括在勞動者報酬之中。此外,了解收入法的這4項構成還可以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中用以計算資本彈性系數和勞動彈性系數。
第三種方法叫支出法,是從可供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之和,其中最終消費可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可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科技活動中所購置的科研固定資產也包括在其中。了解支出法生產總值,特別是其中的資本形成和固定資本形成的概念是測算資本投入變數的基礎。
『陸』 勞動生產總值如何計算
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叫做生產法,是版從生產過程中價值形成的角度權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中間投入是各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種服務的價值,中間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資產折舊,也不包括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科學研究活動也計算增加值,與生產活動不同的是它屬於非營利性服務業,因此增加值按經常費用支出進行核算。
第二種方法叫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要素原始收入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4項之和。科技活動中支付給科技活動人員的工資和勞務費也包括在勞動者報酬之中。此外,了解收入法的這4項構成還可以在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中用以計算資本彈性系數和勞動彈性系數。
第三種方法叫支出法,是從可供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生產總值的方法。它等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之和,其中最終消費可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可分為固定資本形成和存貨增加,科技活動中所購置的科研固定資產也包括在其中。了解支出法生產總值,特別是其中的資本形成和固定資本形成的概念是測算資本投入變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