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外灘有那些著名建築急!
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 外灘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號稱遠東最長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在英國造好後到上海組裝,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18號:建於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建於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mào)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7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註:門牌號均為中山東一路門牌號)
❷ 十大上海老別墅分別有哪些
上海十大經典老別墅:
1.白公館
坐落在上海西區頗具詩意的的汾陽路上,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過而名噪海上。
2.王公館
王伯群住宅,是何應欽內弟,民國政要、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時兼大夏大學董事長、校長),於1931年在愚園路1136弄31號,為取續弦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建造的,歷時四年,於1934年落成。該建築系義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築,佔地10.78畝,主建築面積2158.8平方米,耗資30萬銀元。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各種大小廳室共32間,樓內通道迂迴,上下貫通,房廳、客堂均用東方傳統藝術裝飾,室內配以彩繪壁畫,連門窗拉手也全用紫銅開模製作,空鑄梅花窗欄。主樓南面有花園草坪1.3公頃,園內綠樹蔥郁、綠草如茵,有水池、小橋、假山、花壇,園中百花四季吐艷。在當時可謂上海灘少有的豪宅。此建築由協隆洋行柳士英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
3.嘉道理住宅
它的原主人艾里嘉道理,英籍猶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兒。以500港幣起家,日後成為滬港兩地都鼎鼎有名的實業大老闆。
4.蔣宋住宅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臨時的,到了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個家。
5.沙遜別墅
「羅別根花園」位於虹橋路,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房地產大王沙遜興建的度假別墅,該棟老洋房目前為一家外資企業使用。,「羅別根花園」的建造者沙遜是英籍猶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國冒險家,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上海地產大王,當初名下產業曾遍及上海灘,包括南京路外灘的13層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蘇州河北岸的河濱大樓、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廈(新城飯店)和漢彌登大廈(福州大樓)、茂名路上的13層華愚公寓(錦江飯店南部)和18層格林文納公寓(茂名公寓)、陝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爾登花園等等。「羅別根花園」曾經是沙遜的私人別墅,屬典型英國古典式鄉村別墅風格,建築面積在900平方米左右。
6.興國賓館
美商的中國營業公司是舊上海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除了投資興建普通住宅外,還投資興建了許多高級里弄住宅和花園別墅,今興國路上的興國賓館內有別墅多幢,就是由該公司興建的。
7.東湖賓館
淮海中路與東湖路轉角,即今東湖路7號內有一幢被大塊草坪相圍的二層洋房,這幢花園洋房由英商瑞康洋行(Joseph R.M)老闆約瑟夫(R.M.Joseph)興建於1925年。
8.馬勒別墅
位於現延安中路陝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馬勒別墅,於1936年落成。傳說這所房子的設計是依照當年花園主人馬勒最寵愛的小女兒一個夢境設計的。當初小女兒夢到自己擁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於是馬勒請來了設計師,在陝西南路30號設計了這座有著北歐挪威建築風情的城堡式別墅,並投入巨資,歷時7年造成。
9.張學良公館
張學良住所,皋蘭路一號是一幢西班牙式三層的花園洋房,毗鄰復興公園,乳白色的外牆,進門處為凸出的二層樓,樓下為過道,西面長方形,樓下南有走廊,第二層有陽台。主樓面積約800平方米,樓下有大廳,是當年宴客之所,會客室在二樓,張學良、趙一荻的卧室在三樓,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內放著一張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樣仿製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樓前有一座大花園,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名荻苑,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藤、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鞦韆架等。當年皋蘭路是一條短短的馬路,人行道上種了大法國梧桐,枝葉蔽天,旁邊又是公園,是一處十分恬靜的所在,可是張學良住在裡面的時間很短。
10.丁香花園
丁香花園的主人,原為李鴻章「庶子」李經邁。位於華山路上的丁香花園,是上海灘最負盛名、保存最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
❸ 上海都有哪些大型的房地產公司啊
1.萬科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上海市開放綠地(集團)有限公司 3.順馳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4.碧桂園集團 5.中海房產股份有限公司 6.
❹ 誰能介紹一下上海的建築
在中國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築形象中得到顯現。
上海文化的原型,其實是江南文化,這種文化表現在建築上,現在還可以在上海郊區的一些遺留建築中見到。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上海的建築也就有了更多的城市化,如今上海南市豫園一帶的小街店鋪,明顯地表現出當時的上海文化形態。但是,近代的上海是新的文化時代,當時西方文化大舉東漸,西方列強在此建立租界;而隨著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上海便逐漸變成一座近代的大城市了。它的文化特徵就是「海派」,即吸收許多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共存共容,不拘一格。這些文化特徵反映在建築上,其特點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商業建築的,以及其他建築形態的等等。
上海近代的住宅,可以說是以里弄房子為主。這種形式是:一條弄堂進去,兩邊都是住宅,叫石庫門房子(門框用條石築成),一個門就是一家,但現在已是三、四家合住。門內是一個小天井,正中客堂問,室內後壁有一扇門,裡面是樓梯間及灶間等,然後是後門。門外仍是弄堂,也是一家家的石庫門房子,如此形成一片住宅區。這種住宅一般為二至三層,樓上是卧室、書房等,屋頂上有曬台,可以涼曬衣、被等。這種建築適合上海的一般市民居住。客堂間可作起居室、會客室等。有的喜歡中式,八仙桌、茶幾椅子,牆上可掛山水畫、對聯等;有的喜歡西式,則圓桌、沙發、寫字台、轉椅等,牆上掛的當然是西洋畫了。大門形式利用傳統的江南民居形式(石庫門),但門上門邊,也可以裝飾西方古典建築上的浮雕圖案,可謂中西結合。
中國傳統的住宅是按社會等級來分類的,按官品的大小來確定住宅的大小和式樣,官品低微或平民百姓,就不許用斗拱、畫龍鳳、堂屋的大小也有規定。而上海的近代住宅就不是以這種關系來分類,而多是從經濟條件出發。有錢的可以住別墅小洋房,沒錢只好住得差。能住上別墅的多是洋行、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略差一點的如中等公司總經理、大律師、大學教授等,則住花園里弄,如凡爾登花園(今長東新村),或高級公寓,如畢卡地公寓(今衡山賓館);再次一等的如小公司或商店的老闆,高極職員等,則住里弄房子。比這更差的,如浴室、理發店等服務性行業者,一般的工廠工人、小店小攤的等等,則住老式里弄住宅或大雜院,這些人家房子小、條件差,所謂「七十二家房客」(一出滑稽戲)。更差的就是棚戶,兩邊磚牆,找一些木條擱置,上鋪油氈。這些人多為北方逃荒來上海謀生者,如黃包車夫、打短工的等等。還有一些從皖北、蘇北來的災民,以拾荒糊口,住的條件更差,找幾根竹竿,彎一下,兩端插入泥地,上蓋破油氈,稱「滾地龍」。地面很潮濕,只鋪些破席,蜷居在內。有的災民還找不到睡的地方,只好露宿在金陵東路的人行道上,因為這里有騎樓,即上面有樓屋,可擋雨。但他們多為隻身出逃,沒帶禦寒之物,冬天寒潮襲來,飢寒交迫,總要凍死一些人。這可見近代上海的貧富差別。建築,活生生地描述著上海近代社會。
上海近代建築,其性質當然也有「海派」性。「海派」一詞是褒詞還是貶詞?也許有人以為海派是一種無規無矩、隨心所欲之義。其實,海派的最大特點就在其「活性」。中國古代文化到了晚清,已行將終結,但出路何在呢?在近代中國,海派文化獨樹一幟。上海一埠,固然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必然有許多污泥濁水,這里有鴉片、盪婦、賭場,這是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瘋歌狂舞,頹廢沒落,這是社會的陰暗面。可是,上海卻更有另一面: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滿活性,充滿欣欣向上、富於想像、敢於冒險、敏於領悟、善於接受新事物的氣質。因此近代上海就成為全國經濟的最大實體,在科技、文教諸方面都走在前列。上海的近代建築,不僅是這些內容的「容器」,而且表述著這種精神。
從商業性建築來看,海派還體現著它的競爭機制。上海南京路,在中國近現代稱得上是全國第一繁華的商業街了。這條街兩邊的大小商店鱗次櫛比,數也數不清。其中先施公司(今為時裝公司)建造得較早,1915年,其形式和規模十分引人注意。後來在它的對面又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商業建築,永安公司(今為華聯商廈),他們想方設法要超過先施公司,所以在屋頂上造了個「倚雲閣」,起到招徠作用。從此,先施公司的生意受到影響。於是先施公司也設法在建築上動腦筋,便在南京路浙江路口加建一座三層高的屋頂空塔,不但高度超過永安公司的倚雲閣,而且名字也更妙,叫摩星塔。於是生意又回到先施。但後來永安公司又做大動作,他們在浙江路對面建起一座高達20層的塔式高樓,稱「新永安」,不但高,而且形式新穎,使永安公司在上海灘上大放光彩。後來由於抗戰爆發,城市經濟和商業大受影響,故這場競爭也就此作罷。這些現象,也就是上海近代文化的建築表述了。
上海的「海派建築」,更表現在建築形式上,上海的近代建築形式多樣,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英國的、法國的、德國的、西班牙的、美國的、荷蘭的、挪威的、日本的、印度的等等,應有盡有,而且古代的和近代的也都有,外灘江海關大門口的四根柱是最標準的古希臘陶立克柱式,而大光明電影院則是當時最「摩登」的建築了。以上海外灘為例,北起蘇州河北岸的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南至金陵東路外灘,這里的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東方匯理銀行是法國巴洛克式的,中國銀行是近代中國式的,沙遜大廈是近代美國式的,匯中飯店是文藝復興式的,江海關大樓是折衷主義的,匯豐銀行是羅馬復興式的,英國總會是英國古典主義的等等。這些建築雖然風格多樣,但從外灘建築整體上看,卻又顯得是那樣的協調、美觀,真可謂難能可貴了。
上海近代建築的海派特徵,具有積極向上、不拘一格和追求發展的精神,這種精神不但對今天的建築,而且對今天的社會文化也都是有益的。
❺ 推薦幾家上海建築設計單位,做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的
上海UA設計吧,城市綜合體建築設計方面的確還不錯,我看過一些案例,建議你多熟悉,望採納。
❻ 外灘那邊有什麼著名的建築
中山東一路1號,現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所在地,原名亞細亞大樓,建於1913年,是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辦事處。史稱「外灘第一高樓」,底段與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是上海高層建築中最年長的建築。
2號,現為東風飯店,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有「東洋倫敦」之稱,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有一條110多英尺的吧台,號稱遠東最長的吧台。
3號,現名有利大樓,原名聯合大樓,屬於美國有利銀行所有,現為新加坡佳通投資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鋼材來自德國。
5號,現屬華夏銀行,原為日本日清公司大樓,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築與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產物,外立面採用花崗石,建於1921年。
6號,現屬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原為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外牆採用花崗石貼面,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的典型建築。
7號,現為泰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和泰國盤谷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1907年建成。
9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盛宣懷投資白銀220萬兩。
10—12號,現為浦東發展銀行所在地,原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於1923年。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鑄成後立刻將銅模毀掉,獅子成為絕版珍品。底層中部突出一個八角形門廳,由此進入寬敞的營業大廳。門廳的頂部有8幅彩色馬賽克鑲拼成的壁畫,分別描繪了20世紀初上海、香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曼谷、加爾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築風貌。畫旁有文字「四海之內皆兄弟」。此樓耗資800萬兩白銀,被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考究的建築」。
13號,現為海關大廈,是匯豐銀行大樓的姊妹樓,建於1927年,仿造英國議會大廈的大鍾(大本鍾)製造,在英國造好後到上海組裝,此樓樓外立面的大鍾為亞洲第一大鍾,世界最著名的大鍾之一(全球現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鍾之一),每逢整點奏威斯敏斯特報時曲,於文革時改為東方紅。
15號,現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竣工。 16號,現屬招商銀行,原為台灣銀行大樓。台灣銀行原為日商銀行,是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日本在台北開設的,1911年又在上海設立分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台灣銀行劃歸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有。
17號:現為友邦保險大樓,原為《字林西報》大樓,是上海第一幢高層建築。《字林西報》創刊於1850年,是英國人辦的一張英文日報,也是在上海開設最大的新聞出版機構。《字林西報》起初只是一份4頁的英文周報,刊登商賈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後因時常刊登英租界當局的文告、新聞公報,被稱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樓室內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牆面,金色馬賽克穹廬頂,十分氣派。
18號:建於1923年,是一棟有著84年歷史的市級經典保護建築,位於外灘南京東路口,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樓,曾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建於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銀行遷址以來,歷經多家單位使用。美麗的外灘(11張) 修復後的外灘十八號樓進門四根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裝,謎一般地來自二百年前義大利的教堂。兩盞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紅色玻璃吊燈,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組裝而成,每盞燈由一百八十五個零件拼裝起來。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磚馬塞克壁畫是全手工製作。其被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時裝、珠寶、名表、美食、娛樂、藝術中心。
19、20號:現為和平飯店,分為南樓和北樓,南樓原為匯中飯店大樓,北樓原為華懋(mào)飯店大樓。匯中飯店是上海現存最古老飯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華的旅館。1906年翻新,翻新時,舊中國第一次在建築物內安裝電梯,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華懋飯店由地產大亨沙遜投資,又名沙遜大廈,被譽為「遠東第一樓」,1956年改為和平飯店北樓。 23號,現屬中國銀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
24號,現屬中國工商銀行,為老沙遜洋行行址。
26號,現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為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27號,現為外貿總公司大樓,原屬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72年創辦於廣州,是英國最早進入中國的貿易商行。
29號,現屬光大銀行,原為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❼ 上海城市建築特色
南自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畔,約1500多米長的外灘建築群薈萃著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多種建築樣式,有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風格、近現代派等等。同時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多數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是在一座建築中,把歷史上各時期的建築詞彙並列在一起。這一風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西方。外灘建築群大多定型於本世紀初,受到該風格的強烈影響,所以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在浦西形成了一條氣勢非凡的天際線。因此,國務院於1966年11月20日將整個外灘建築群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特色建築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從上海開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經歷了3次大規模的建築變遷。
19世紀中下葉(1843~1895年)為第一階段。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灘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辦公合一的2層樓建築。到道光二十九年從洋涇浜到北京路,外灘已有11家洋行建了類似的建築,這些磚木結構樓房多為英國鄉村建築樣式,或者是帶有寬大內長廊式陽台的東印度式建築(券廊式)。在19世紀60~80年代陸續翻建,出現一批仿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到19世紀末,外灘的建築已鱗次櫛比。這一時期建築,尚存的只有33號原英國領事館。
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1919年)為第二階段。隨著地價上漲,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灘建築約有近半進行重建,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層次在三四層至六七層。建築風格上出現了向近代建築形式過渡的折衷式。內外裝修講究、設施增多,匯中飯店安裝了上海最早的電梯。這一階段建築保存至今的有10幢。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為第三階段。恰和、匯豐、江海關、沙遜等11幢建築又翻建成高樓大廈。新建築特點是體量大,8層以上高層幾佔一半。建築形式出現了立面簡潔的早期現代派、許多建築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設施更趨完善,出現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氣設備的建築(匯豐銀行)。這一階段,除建於民國37年(1948年)的交通銀行大樓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灘建築群格局。
❽ 上海外灘上的建築都有哪些建築風格,其中哪一個價值最高
1846年西方人在外白渡橋至金陵東路之間修築馬路,稱為bund,中文翻譯為外灘、黃埔灘。上海辟為商埠以後,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英、法分別在其北端、南端設立領事館,外商洋行、銀行、報館也雲集中段地區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在這個僅有三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巴洛克式、 哥特式、愛奧尼克式、東印度式、近代西方式、折衷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等。從建築上看,外灘這些具有西方復古主義建築風格的大樓,雖然不是出自一個設計師,也不是建造於一個時期,但它們的建築格調基本是統一的,整個建築輪廓線的處理也是協調的,因此成為上海具有「萬國建築博覽」標志性的建築群之一。外灘是上海近代大都市的最初輪廓線,薈萃著世界各國重要的建築樣式. 目前的外灘大樓大多改建過2~3次,在改建過程中, 有的重新設計,有的擴大規模, 有的提高層次,有的部分改變造型。 外灘一條街的建設,約可分為三個時期。 初創時期(1843年~1885年) 這一時期的建築一般為二層樓房, 布局和造型大多脫胎於歐洲中世紀宮殿、 府邸的通用形式。其中的英國駐滬領事署, 有寬大內長廊式陽台, 屬東印度式。 唯一一幢中國式建築是1857年建造的江海北關, 形似中國南方之廟宇。
繁榮時期(1885年~1908年) 上海開埠四十年後,洋行資本有了重大的發展, 亟需拓展經營場所。鑒於外灘地價飛漲, 遂將二層建築翻建為三層以上的建築。江海北關也因房屋破舊等原因, 由中國南方廟宇式改成略似教堂的西洋式。這一時期的建築, 以後大都被20世紀20年代至40 年代的建築所替代。保留至今只有三處, 一是招商局大樓(今上海海監局所在地), 二是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今長江航運公司下屬單位所在地),三是華勝大樓(今上海市航天局所在地)。Top
鼎盛時期(1908年~1937年) 這一時期由於水泥等新型建築材料的採用及世界「現代主義」建築潮流(其特徵是追求高度與實用)的影響,進一步向高空發展。 五層以上的建築有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今上海冶金設計研究院、 上海市房地產局所在地)、皇家總會(今東風飯店)、 有利銀行大樓(今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所在地)、 匯豐銀行大樓(原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日清公司大樓(今上海市海運局所在地)、海關大樓、交通銀行大樓(原上海市總工會所在地)、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字林西報》館(今桂林大樓)、 麥加利銀行大樓(今春江大樓)、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今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所在地)、 揚子保險公司大樓(今申富餐廳)、 怡和洋行大樓(今上海市對外貿易局所在地)、 格林郵船大樓(今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所在地)、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今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所在地)。 十層以上的建築有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北樓)、 中國銀行(今中國人民銀行等所在地)、 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 以上這些大樓奠定了今日外灘的雄姿。
個人覺得不是海關大樓
❾ 上海市有哪些比較大的房地產公司
很多的,可是太貴了,最少的有80000左右一個平方